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教学>双创案例>详细内容

双创案例

涉农创业,敢于挑战“潜规则”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03 15:22:38 浏览次数: 【字体:

“我之前的创业,干什么都失败!”瞿继勇一本正经地说,只要他觉得重要的场合,1982年出生的他总会穿上西装,这一次比赛也不例外。大学毕业之后,他种植过蘑菇、无花果、花卉和茶叶,还养过野鸡和竹鼠,但是都没有成功。在贵州农村出生的他,为此还欠了六七万元。

2006年创业屡次失败后,无奈之下他选择去深圳打工。两年之后,他听说家乡有人养娃娃鱼,便“杀回”农村创业。“我比较幸运,入行之后娃娃鱼的行情比较不错。”2008年,他投入50万元资金养娃娃鱼,2011年娃娃鱼的价格到达了顶峰——一斤1800元,一下子就赚了300多万元。

然而好景不长,娃娃鱼价格一路下跌,现在的价格一斤200多元。在价格上升期,瞿继勇不断扩大了娃娃鱼的养殖规模,可是价格下跌,让他压力很大。

为了让娃娃鱼附加值更高,他打算把娃娃鱼做到面条里面。在实验的过程中,他浪费了整整一吨半的面粉和400多斤的娃娃鱼肉。

“我们不加盐和碱,无其他添加剂,还要解决面的劲道问题,煮的时候也不易碎。”他说。他划拉着微信,有家长反映孩子喜欢吃这种面。

瞿继勇带来黔梦娃娃鱼生态养殖和深加工的方案前来参加比赛,该项目进入“邮储银行杯”2015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初创组的20强。根据大赛赛制安排,半决赛采用秘密答辩形式,创意、初创、成长组同步进行,共有60个参赛项目通过路演方式,向评委展示项目成果。

虽然没有进入决赛,但是他没有感到失落,还是认为要把娃娃鱼面条继续做下去。

在蓝海市场上“拱出来”——从卖火鸡赚钱到帮助同事创业

鲁曼是江苏盐城有名的“火鸡大王”,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原本上台讲话还磕磕巴巴的她,现在面对各种场合,已经应付自如。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养殖火鸡,她给出的理由——因为爱情。

她和老公廖正军是大学同学,之后发展为恋人关系。他大四时就开始养殖火鸡,苦于没有资金的他就向鲁曼借钱。“我就把学费挪用给他了。”看似内向的她,实际上做事比较爽快。

就像很多创业故事一样,第一次养殖火鸡并没有成功,他一时还不上鲁曼的一万元。眼看交不了学费,鲁曼只好向父母坦白。父母觉得她谈了不靠谱儿的恋爱,坚决反对他俩来往,并给她在徐州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把手机号也换了。”她说,不知廖正军从哪里打听到她的手机号,每天都向鲁曼发短信“汇报”自己的生活,“我一直没有回短信,但是每条都看完之后挺感动,都舍不得删。”

鲁曼经不住廖正军一直发短信的软磨硬泡,终于同意去看一看他的火鸡养殖场。看了之后,觉得这几年他一直在努力。此时,年薪十几万的鲁曼暗下决定,要和这个男孩在一起。

来到农村之后发现与想象中的田园生活不一样。她对记者说,“年轻人在农村生活,最难熬的就是寂寞,晚上除了待在家中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了。”

“我们也是一天一小吵,两天一大吵。”面对积压下来的火鸡,家里每个人的情绪都有些微妙。两个大学生在家里“捣鼓”火鸡,不少人觉得他们是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也对他们冷嘲热讽。此时,他们的火鸡事业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只有零星的客户。

“没办法我们只能拿着火鸡,到城市的酒店一家一家推销。别说买我们的产品,很多酒店就连门都不让进。”为了节省开支,晚上就住在20元的小旅馆。有一次回到住处,俩人忍不住抱头痛哭。

他们觉得这样的方式行不通,之后他们在各类网站上发布火鸡销售信息,两人就连吃饭也端着碗,看网上的反馈信息。3个月之后,客户逐渐多起来了。有一天接到一个福建客户的电话,让他们去当地洽谈生意。

“我老公舍不得坐飞机去,就倒了好几趟火车。”她笑着说,“当地人说需求量比较大,问廖正军有多少货,他就回答要多少就有多少。”此时,廖正军手头上的火鸡有1万多只,他也想试探一下对方的需求。最后客户说要5万只火鸡。

这对年轻的夫妻,又激动又发愁。毕竟从来没有接到过这么多的订单,如果完不成还要罚款。他们马上找到当地领导,商量要组织火鸡的农业合作社,发动百十户村民,一起赚钱。

2014年,他们俩销售火鸡收入4600万元。仅“双11”当天,就在淘宝上销售了148万元的火鸡。

去年,她发现只要别的企业加500元工资,就有员工要跳槽。“企业也要生存,不可能给他们翻倍工资,但是我们想着要留住人才。”这一矛盾让她有些头疼。

在小城市,不少年轻人并不想一辈子给人打工,觉得还是要自己创业才能赚更多钱。他俩决定支持有创业意愿的下属创业。在今年上半年,他们就以入股的方式支持设计部门的一位骨干创业,帮助他成立了一家广告设计公司,把原有广告业务交给他来做。

孵化年轻人创业,大了说是照顾员工发展需求,小了说也是有利可图。以入股的方式成立新的公司,也能让公司实现多元化的经营。从今年开始,他们已经扶持了8家企业,其中有6家盈利。

在产业链上抠出利润——把小咖啡豆做到极致

这次的半决赛中,云南队参赛选手陈杨出场方式有些特别,一边讲自己的项目,一边让团队的小伙伴,给评委每人泡了一杯自家产的咖啡。

“我曾是华为公司的一名程序员。”陈杨说,2012年,他从北京来到昆明与妹妹一起创业。“我们共有4位创始人,就取名这个品牌为‘肆只猫’。”刚开始每个人出资近20万元,作为公司前期投入。他和他妹妹负责线下管理和工厂,有一个股东负责原材料,另一个股东负责网络销售。

“经过半年多的策划,我们去年5月12日开业。”当时他们在昆明的一家创业孵化园开始创业,几百平方米的仓库,一间办公室。入驻近5个月,月销量很快突破了一万单。

他说:“刚开始的时候找企业给我们代加工,之后有从事咖啡豆生产加入我们团队。”有了原料,他们打算在昆明建一个加工厂。

从咖啡豆的种植收购,到加工,再到销售渠道。与其他的贴牌生产的企业不一样,他们牢牢抓住了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大大减少了成本。

“我们这一款产品800克重,有50条咖啡,不到20元。”他介绍,销售时这款产品并不亏本,“用料来说,这款产品并不比其他产品差。”

但是,他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与一些咖啡巨头相比,成本仍旧不是最低。但是为什么他们的价格更高?在咖啡产品领域,实体销售时都会有逐级价格递增,每多一层销售商都会高20%左右价格。某大品牌咖啡,13克条装,零售价在1.5元,大经销商拿货0.65元左右,终端销售拿货0.85元~0.95元,成本估计在0.35元~0.4元左右。在这一领域,终端和成本价格基本相差一倍,中间的利润就有多层级别经销商自己“瓜分”,经销商不得低于18%~20%,任何一个环节利润不够都经营不下去。

去年“肆只猫”团队的销售额不到300万元,今年销售额预计能超过1500万元,其中线下销售量在60%。他们线下还有自己的经营渠道,加上工厂还能给其他企业贴牌生产。另外,陈杨团队还在昆明和丽江新开了10家体验店。

在丽江当地,就开了“肆只猫”的体验店。与大部分咖啡馆不一样,这些体验店在一楼销售咖啡产品,二楼则是体验区。

“我们国家喝咖啡的人有很多,但是对咖啡了解的人并不多。在这里消费者可以品尝咖啡,咖啡师还会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告诉他们关于咖啡豆的制作、产地和口感的知识。”陈杨觉得这非常符合来丽江旅游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我们也在培育咖啡的消费市场。”

目前,在丽江这样的体验店已经开了5家,但是陈杨最近打算稍微缓一缓。他担心扩张的速度太快,反而在门店的监管方面会出问题。

在细分市场上折腾——改变鹅肥肝的消费习惯

浙江方言众多,每个地方口音有很大差异。身为杭州萧山人的鲁华芳,现在拿起电话就能说一口标准的慈溪本地话,为的就是与客户交流没有距离感。她与老公是大学同学,在杭州从事外贸工作两年之后,他和老公商量决定回家帮助婆婆养鹅。

“有一位专家到慈溪进行了一场讲座,提到了关于法国的鹅肥肝。”她笑着说,“我婆婆是合作社的社长,就下定决心开始养法国朗德鹅,我非常佩服她的勇气。”

如果烹饪不好,鹅肥肝外面熟了里面却还没熟,如果烹饪过度就会变成油。虽然,鹅肥肝是法国大餐中的一道名菜,可是开始养殖之后,销路并不好,国内很多酒店都不用,即便是很有经验的厨师,也经常会烹饪失败,如果一块鹅肥肝没做成功,损失可能大于利润。

亲戚朋友并不看好他们的项目,总觉得外国的鹅肥肝中国人不喜欢吃。当时,已投入了100多万元,其中有80万元是银行贷款。2011年,在当地的一次农产品展销会上,有个客户问鲁华芳有没有网店,一下子打开了她的思路,她决定按照中式的烹饪方法,加工熟了之后再卖。

“怀孕8个月了反应特别大,一边呕吐还一边打包。”那时候家人都各忙各的,快递员在旁边等快递她也不好拖延,从2011年到2014年,她一直自己做客服。有时候她还会做噩梦:来不及打包东西,快递车走了。

鲁华芳把鹅肥肝烹饪好卖给酒店,同时在线上根据顾客需求可以定制,有一斤装的,有一盘装的,就连不少年轻厨师都是通过网络来定制鹅肥肝。目前,鹅肥肝已经通过了QS认证,真空包装在邮寄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会损坏。

“鹅肥肝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我们给宝宝也开发了相应的产品,一斤有20袋以上。”鲁华芳表示,现在鹅肥肝在网络上的妈妈社区中投放产品,几个线上交易平台的鹅肥肝年销售额达到400多万元,占到总体销售额的三分之一,比例还在增加中。

“以前我们没有QS标志走不出去,现在我们通过中式的烹饪把产品销售得更远。”她说,“目前,国家对鹅肥肝没有相应的标准,但我们已有了企业标准,很多同行复制不了。”

“我们现在成立了合作社,带动了118户农民在养殖鹅。”她说。

本次半决赛的评委、东方食业基金的执行董事袁名达给创业者支招,青年涉农产业创业要不断挑战既有的“规则”,比如减少流通环节,但是要注意不要与农民争利。在创业的过程中要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带着他们“一起玩”,千万不能以压低农产品价格,来作为企业的赢利点,不然长久不了。

“要设计一个利益机制,有一些年轻人觉得与农民签订协议就可以了,现实并不如此。与农民签订收购协议之后,别人收购价格稍高,农民可能就会把东西卖给了别人。”他说,因此在涉农创业中一定要注意,与农民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太着急。

对于年轻人从事涉农创业,袁名达还是持乐观态度,其他创业的成功率比较低,但是涉农创业不一样,可能会有20%的项目存活壮大,40%~50%的项目还是会维持现状,与农业紧密结合,安全性会高一点。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