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之星”——创新创业典型人物专访
创业典型
孔志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现任安徽斜杠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8月29日,注册资金五百万。公司以创意提升文化,以独特点亮生活为宗旨,为企业商家提供全媒体营销解决方案,配套式商家营销影视制作方案。自成立以来,坚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跟紧时代发展的潮流,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
结缘“非遗”,用影像记录传承
谈起自主创业的经历,他总有感慨颇多。在大三时,孔志维有幸认识了淮北泗州戏戏剧团团长,从起初的丝毫不了解到后来的深入学习,他逐渐感悟到这种民间的艺术的魅力。心有家国情怀的他决定将这种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去了解泗州戏。说干就干,孔志维一直是一个行动派,他带领团队通过一个月的时间深入了解,导演了一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微电影,这部影片描述了泗州戏的过去和现在,几代人的文化思想碰撞以及政府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同时探索如何让文化和经济共同发展,如何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最终,这部影片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这次比赛让他们团队信心大增,更让他坚定了一个念头——一定要成就梦想实现自我价值,更要实现社会价值。
集结梦想的火花,在追逐中绽放
孔志维团队,可以说一直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前行。在校内,他们不仅为学院拍摄宣传片、廉政党片、扶贫宣传片、军训视频记录,还为应届毕业生拍摄毕业照等,共计服务了50多个班级,约一万人;在校外,他们与万达广场、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安徽宝隽机车配件有限公司、欧伦酒吧、微盟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合作,与其公司签署宣传方面的合作,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合作共赢,不断创新。还是学生的他们,就这样一边立足于校园,服务了广大师生,一边迈向社会更广阔的天地,促进新媒体的发展。孔志维团队在不断地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努力提升团队综合能力,在不断的磨练中绽放出梦想的火花。
以改变应万变,转型互联网
时代不停向前,传统传媒行业已逐渐落后,对于一个初创企业在市场的冲击下显得没有任何优势,孔志维当机立断,毅然选择转型。他利用自身团队的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抛弃了传统传媒业务,开始向互联网短视频转型,为商家、企业提供短视频、直播等营销渠道,用崭新的思维打造短视频策划、拍摄、运营以及推广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为商家、企业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营销设计服务,解决最后一步成交方案的促进与达成。不论是眼下的困难,还是未知的挑战,孔志维表示,他都不会退却,一路向前,这就是他的答案。
施王明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16级应用化学专业。现任淮北慧明盛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企业法定代表人,目前公司运营状况良好。
曾获“三好学生”、“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员”、科技创新类“安徽省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类“十佳大学生”、“化学趣味演讲比赛”三等奖、“化学知识与技能大赛”三等奖、第一届“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校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银奖、校第八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铜奖、校级科技创新单项奖学金、“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等多项荣誉。
其“互联网+基于光催化技术下的空气节能净化器”项目正在淮北市源创客经行孵化对接当中。
理论是成功的基础,实践是成功的铺路石
施王明在校四年中,学习成绩优异,成绩排名始终在前3%,成绩绩点达到3.45。并且凭其扎实的专业课知识功底,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在科研项目中,他曾主持并结题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植物免疫为向导磷酸酯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参与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激发植物免疫为导向的嘧啶酮类高效抗病毒剂设计合成及作用机制研究》。
施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超乎想象,只要有时间,他总会在实验室鼓捣那些仪器。他喜欢把学到的知识加上他天马行空的思想,以此得到乐趣。截至目前,他申请或授权的国家专利已有8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的有6项。
大学期间,他受新疆中世邦力石油技术有限公司的委托,为其解决石油开采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根据委托公司的具体情况,为避免其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因蜡熔点较低结晶析出从而导致堵塞采油管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施王明提出采用热力化学的方法并做了具体实验来证明其方法可行性,最终他依靠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成功解决了该公司的石油开采难题。
此外,在学校与老师的支持下,他创办成立了淮北慧明盛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并作为该公司的负责人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带领公司从事化学生物科技、检测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与服务、化学产品特性服务、化学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及技术推广服务等业务。施王明还在其中负责检测事务的接洽和落实以及与客户的沟通。目前公司已经初具规模,运营状况良好。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不仅仅是在本科阶段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即将毕业的施王明就已经筹划好自己的研究生阶段计划了。他准备先用三个月的时间来熟悉学校与实验室的新生活,研一的时候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主,广泛阅读各种相关文献,尽快参与进老师的课题,学会各种实验仪器的操作,尽力给老师提供有效的帮助。研二研三的时候,他表示会全身心的投入实验室工作中,积极热情却又始终严谨认真的走进科学研究。他想多发文章多申请专利,最好每年都可以发表SCI 收录文章,申请发明专利,这看似玩笑的语气,却有着让人难以忽略的坚定却让人野心。
丘吉尔曾经说过一句话——“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施王明也一样,,他经历过失败,也体验过成功,可是他依旧不骄不躁,勇往直前。他的成功并不是上天平白无故的馈赠,而是命运对他始终始终初心不改、一往无前的最好回报。
王辉 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成功创办淮北月千企业咨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现担任总经理一职。自2017年入学以来,成功组织并参与了两场学生社团发展论坛。曾任校学社联网络信息部部长,、淮源文学社副社长等职位,曾获校级“先进个人”和“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
响应号召,开启创业新天地
王辉刚入校时和其他新生的想法基本相同:在大学生涯中认认真真学习,争取拿到奖学金;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可在他步入大二时,这种平淡的生活改变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接触到了一些社会企业的负责人和自主创业成功人士。在和他们进行了多次深入交流之后,王辉开始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着,在当今的这个社会,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领导也支持大学生创业,并且给大学生们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平台,帮助大学生们建立企业规划的同时,还鼓励他们与社会对接。既然当下情形如此有利,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何不趁着年轻开拓一下自己的视野,给自己一次锻炼能力的机会呢?虽然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他相信,年轻人有着自己的独特创业优势,必然可以在这个时代中开创出一片全新的市场。
广交益友,创业路上助前行
在公司创办初期的市场扩展调研过程中,王辉带领团队广交益友,他们分享各自所了解的有关创业的知识,相互交流创新创业的经验,这对王辉团队初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王辉认为,在创业这条漫长的路上,孤军奋战是很难成功的,需要寻求到合适的帮助,互利共赢。而从现在开始扩展自己的人脉,积累资源,这便是有了信息共享与交流的基础。你可以更轻松的获得可靠的指点和建议,更方便的获取各种机会,这能使我们在创业之路上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磨砺成长,打造更优质团队
从各个学生社团到各大比赛现场,你总能看到王辉忙碌的身影在穿梭,一张略显稚嫩的娃娃脸,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眉眼中流露出来的永远是从容与自信,这是他在为打磨更优质的团队而不断努力。
王辉计划带领团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活动,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成长。在他看来,既然他带领这个团队开始干了,那他就一定得干出点成绩,干出个样子来!只有获得了优秀的战绩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团队,进而带领大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王辉说:“我对我的团队有信心,因为我相信我的团队的凝聚力。同时我也坚信,我们的公司一定可以不断壮大,我们也能不断提升自我。”
桂林 2019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现任淮北有为电子科技经理。在校期间曾在电子设计竞赛、物联网创新应用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多项比赛中获奖。曾在创业类比赛获奖2项,申请专利2项。
以梦为马,去往心之所向
生活本沉闷,跑起来才有风。有梦想并为之努力的人是提着人生之路的指明灯的。桂林在大学期间便有意与各种比赛打交道,他努力结合专业知识,在一个个比赛中获取知识与经验,在一次次活动中收获与成长,不停地去追寻更优秀的自己。他总是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去哪里,全世界都会给他让步。”
据桂林回忆,他们专业的课程,在前三年已经全部结课。大四的时候,他们分别在苏州、杭州等地找到了实习公司,实习了6个月,都通过了转正,在单位从事着电子产品的研发工作。通过在公司这段时间的实习,他在业务能力上方面得到了正规化的锻炼,研发的产品更加标准化。也是这段时间让他更加明白了学习与实践的真正区别。你若想得到最美好的东西,必须先让世界看到最优秀的你。
当被问到创业想法时,桂林笑了笑:“创业的想法不是突然就有的,在实验室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了。但是那个时候很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才想到要更加努力去充实自己,为以后做好充分的准备!”
梦想成真,奔赴理想韶光
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科技公司,淮北有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上位机软件开发、单片机开发、ARM/FPGA软硬件开发、数据采集、开关电源以及工业自动化设计等。“目前我们公司有四位工程师,两位实习工程师,我们四人大二上学期开始,通过考试进入实验室学习到大三暑假,期间,我们团队多次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物联网创新应用大赛、机器人嵌入式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大赛,其中获得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三次。另外申请专利获得授权有四项。通过这两年的学习,我们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即使已经毕业了,但桂林对本科学习阶段的奖项仍记得清清楚楚,原先积累的比赛经验也被他转化成了现在的工作基础。
路程遥远,惟愿上下求索
从创业至今一年时间内,桂林带领公司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光声超构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中文大学、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淮北汉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优必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沃牛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通过技术支持、项目研发、产品生产等方式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由他带领团队开发的产品既有用于工业生产的基于FPGA和ARM开发的CCD驱动板、FPGA多功能扩展板、环境气体检测板、呼吸过滤机的主控制板、煤矿测量转台控制板、4*20矩阵板、数据采集无人值守板等,也有用于教学教育的音画创客灯塔套件、火箭高度仪、基于8088处理器微机原理教学实验箱两款,还有恩智浦智能车电磁循迹套件、平衡小车PID算法学习套件两款、多路输出开关电源模块两款等等。目前他已经带队获得2019年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19年淮北市青年创业创新作品展三等奖等荣誉。除此之外,他还已经申请获得指纹考勤系统软件著作一项,另有两项专利正在申请中。
心灵的安定来自每天的忙碌,桂林以自身为榜样,树立标杆,一路前行,越来越接近他的梦想。
李奇 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园艺专业学生,现任淮北青团子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会会员。曾任淮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协会副会长,学生会学术科技部副部长等职,曾获安徽省大学生创客之星,淮北市优秀志愿者称号,2018年度淮北师范大学先进个人,2019年度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Follow Your Heart
2017年,和团队成员创立淮北青团子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团队人员达27人,斩获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昆山花桥杯等多项创业大奖。
2018年,校园Al营养餐项目三月销售额突破五万元,创历史新高,随带领的“青团子”团队成为校园知名创业团,后推出同校游,媒体圈等创意性项目。
2019年,加入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开始了自主创新性科研与创业相结合的创业新模式,在安徽省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省级银奖,并受邀参加2019年中建智立方资本融资会。
怎样才能追寻更优秀的自己?李奇的回答是要有颗不安分的心,因为只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才能搅动雄心壮志或远大理想。但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李奇来说,从未想过自己会走上创业这条路。大一的他每天忙碌于学生会与社团之间,同时也是因为这样的工作,使他成为了一名校园鸡排推销员。再后来他遇到了一批批心中深埋创业种子的人,他们打开了共同的内心,热烈交换着彼此渴望已久却迟迟没有迈出第一步的创业梦。此时的他们需要面对一个冷酷的法则——欲望即代价。就是说当我们想要得到些什么,就一定得先付出。并且另一个更让人伤心的法则接踵而来——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困难重重,但这并没有阻碍他们前行的动力。就像愚公从来就没有移走太行和王屋,精卫也从来没有填海成功过,但他们前进的脚步依然不曾停下。正如李奇团队一般,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始终一往无前的坚持自己的内心,也是这份冒险家精神使他们顺利成立公司,不停拿奖,一步步走到今天。
矛攻盾守,单点切入
李奇所带领的团队常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创业之初,就宣称一个宏伟的目标“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要去打造一个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平台,首先应该做些什么呢?他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究摸索,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一定要先进行三问!即构建一个平台需要什么条件?这个平台需要多少资源?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实现目标?完成这三个自问,也许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在创业过程中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却像是海上行船,容不得一丝差错。很多项目其实是很难展开的,战略上绝不能懒惰,其勤奋之程度,很可能远远超越量力而行。聪明者如史玉柱,也将巨人大厦从17层加到了80层;而大多数平凡的普通人,更是容易深陷其中。身在庐而不知其景者,不寡。对于李奇他们来说,很多资源都是极其匮乏的,也正因如此,他们在选择项目上着眼单一切入点,从校园Al营养餐出发,逐步扩大。而攻击时,把全部力量集中至矛尖。守业时不能有短板,创业时必须要有长板,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他始终相信时机会恰到好处,未来也会有所可期。
创新典型
王光智 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现任班级学习委员。品学兼优,多次获得“社会工作优秀单项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和“二等人民奖学金”、“专业学习优秀单项奖学金”、“三好学生”、“安徽省生态环保科技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在创新创业类比赛中,曾获淮北市青年创业创新作品展暨青年产业创新沙龙活动获优胜奖、第十四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等、安徽省大学生生态环保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等。
梦想发芽,行者无疆
为了丰富大学生活,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刚入校,王光智就怀着满腔热血加入了科技创新创业协会,并且积极参加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大一下学期,他就带队参加学院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这是他创新创业的第一次勇敢尝试,并由此踏上创新创业的探索之路。
“失败了,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不去尝试,那么你注定要失败。”贝弗利·西尔斯的这句名言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他,也正因此,他一往无前的踏上创新创业的探索之路,他坚信:勇于尝试,才有成功的机会。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事情,不去尝试一下,它永远都不会靠近你,不去试一下又怎能知道自己真实的实力?
努力学习,力争上游
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他曾这样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天才,我只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即使再聪明的人不努力、不知上进,那么,等待他的将是一事无成。”是的,就像古时的方仲永一样,自恃天分不凡,不适时而学,而虚度了美好年华,最终落了个一事无成的悲惨结局。所以说真正的天才不是自恃天资卓著,而是懂得利用自身的优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扬己之长,补己之短,而这一点王光智他做到了!
他一开始就树立了力争创优的目标,提高自己在学习上的要求。进校以来,他就开始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在班级选举中成功当选学习委员。“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胜其任”,正确履行学委职责,用心完成老师分配的各项任务。认认真真履行职责,扎扎实实搞好工作,他是老师的好帮手,也是同学们的忠实服务员。他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勤学奋进,成绩优良, 得到了辅导员和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激情奉献,燃烧青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二时,为增强实践技能,丰富专业知识,拓宽视野和眼界,在学院老师的帮助下,王光智带领班级同学参加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在这个过程中,他第一次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运用能力,收获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除此之外,他还进一步加强了与学院老师以及优秀学长学姐之间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加了学习机会,同时也认清了自身的不足,并愈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坚定了在本专业探索求知、奋勇前进的勇气和决心。
后来,在老师和学长的带领下王光智又参加了安徽省生态环保科技大赛,第一次走出校门和省内高校同类型专业的优秀学生同台竞技,并为其他高校学生的优秀作品所触动,并进一步理性、客观地正视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变得更加优秀。
完善自我,不断攀越
俗话说得好,“人的一生就像一篇文章,只有经过多次精心修改,才能不断完善。”在校期间,为完善自我,王光智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接触了许多优秀的高校同学,受益匪浅,并且努力使自己在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秉持着“创新”理念,2018年11月,王光智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并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申请了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公司运营和项目运作期间积极和指导老师沟通交流。2019年11月,项目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项目”荣誉称号。大三学年,王光智有幸进入学校创业孵化基地,成为基地第二批成员。尽管这一学年学习负担很重,但他依旧没有放松对自己实践技能的锻炼和提高,竭尽所能的利用空闲时间与专业指导老师交流学习并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并获得了各项荣誉。
书写一份荣誉,承担一份责任,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语言。王光智以他朴实的行动告诉我们,在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世界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何明威 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现为淮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协会会长、淮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人。
曾获得2018-2019年度“优秀共青团员”、2019-2020年度“优秀共青团干”、2019年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带领团队获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带领团队获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省铜奖、获淮北师范大学“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银奖;参与中科淮北产业研究院第一届训练营。成功组织举办过多项创新创业赛事、创新创业讲座以及社会实践赛事等活动,并投稿多项报道于省部级报刊。
厚积薄发、实践为先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同时又是科技创新创业协会的会长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他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充实而紧张。往日里的课间,他常待在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一边帮助学校和老师管理基地相关事务,一边进行自身学习。一直以来,他都在努力而专注地投身于学校基地创新创业事业之中,这不仅仅是他日常的工作,更是他不断向前的动力源泉。
2019年夏天,第五届“互联网+”如约而至。为带动学校更多的同学参与比赛、积极创业,他组织举办了多次创新创业培训会,并全程参与规划了院内的筛选比赛。最终,在学校和老师们指导之下,何明威带领和参与的两支队伍都获得了安徽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铜奖。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之后,何明威对创新创业的学习、实践更加投入,课余时间潜心研究各类创业成功案例、市场的规划以及其他创业者的成功经历。2019年9月,他代表学校参加了中科淮北产业研究院第一期的创业训练营,跟随中科院的老师学习如何“玩”转创业。除此之外,何明威也为增强学校创新创业的氛围,锻炼学弟学妹创业、职业方面的实践能力,筹备策划过多项活动赛事。2019年他筹备的第二届“一元城市生存挑战赛”反响甚佳,在淮北师范大学官网、中国青年网均获得报道,生命科学学院的团委书记王娟娟老师也称赞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课”。何明威平时总是和社团的学弟学妹们这样说——无论在哪里,学习、努力得到的知识、经验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财富。
笨鸟先飞、学无止境
当我们问到何明威是如何取得这些佳绩时,他只笑着说“哪称得上什么佳绩,只是因为我没有那么聪明,所以只能笨鸟先飞”。何明威说,他在大一的时候参加了很多比赛,例如“挑战杯”、“职业规划大赛”、“互联网+”、“安徽省生命科学竞赛”、“安徽省标本大赛”、“食品设计大赛”等等,但凡他能知道的比赛几乎都报名参加过,但不是在院里被刷下来,就是在省里没有取得名次。何明威说,他不服气,但这也没有捷径,笨就只能更加努力学习、积累更多经验。到了2019年,何明威升入大二,经过了一年历练之后,他开始频频获奖,也在那年的暑假与他的团队代表学校前往山东的农业创业园学习实践,并且发表的几篇报道均被中青网收录。
如今何明威即将大四,正是考研升学的关键时刻,但对于升学和创业事业他仍然信心十足,打算齐头并进。他从未想过要放弃一直以来的创新创业工作,并且一直都有关注国内、省内、各年龄阶段的市场,他信奉“笨鸟先飞”的法则,但也更相信所有努力终会得到回报。
张士保 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现任淮北师范大学“说文解字”文化创意工作室负责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文学院学习委员联络组负责人、淮北师范大学辩论黄金联赛组委会第一责任人、2017级汉语言文学文秘团支部副书记,曾任文学院学生会学科竞赛副主任、学习部部长、文学院知行辩论队领队、淮原文学社副社长、射艺协会部长等职务。
严于律己,突破自我收获颇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便是张士保鞭策自己不断前行的力量。学校安静的图书馆里,有他刻苦读书的身影,静默无言的一笔一画书写着对梦想的追逐与热情;校外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有他积极热情的双手,活力满满的一举一动挥洒着乐于助人的汗水;校内外各大赛事活动中,有他迸发火花的创意,才华横溢的原创作品激发着突破自我的无限动力。全面发展的张士保曾获“优秀共青团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17级新生军事训练优秀学员、2019年中国大学生射艺锦标赛资格赛“优秀裁判员”、2017-2018学年淮原文学社优秀干事、2017-2018学年文学院学生会优秀干事、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学期文学院学生会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还曾荣获淮北市2017年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作品有奖征集三等奖、第七届“金声杯”无声字幕视频配音大赛三等奖、第八届模拟外交部发言人三等奖、第九届模拟外交部发言人二等奖、第三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征文)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愈败愈战,执着所爱终有所成
张士保作为学生干部,日常事务中少不了举办了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活动,其中辩论可以算得上是他最特别的热爱。在参与辩论赛事的举办中,虽然不能亲自上场,但听着选手们的交锋,也使他不断思考,他通过对辩题的自我思考,转折到现实生活中来,从而使自己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2019年,他率队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安徽赛区的选拔。活动开始前,张士保及其团队曾积极争取想要成为赛事承办方,将淮师辩论推向新的高度。而后在承办方安徽理工大学的赛场上,他带领团队与省内其他高校的辩论爱好者们进行了激烈碰撞,受益匪浅。“对阵安徽农业大学时,我的队员们遗憾落败,经此一役,我们认识到了自身与省内其他高校的差距,我们会因此更加努力”,赛后张士保这样说道。在随后的时间里,他不断学习、改进团队的辩论机制,积极与国内辩论主流形式接轨。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这学期,依靠辩论队队员的支持,张士保团队联合政法学院学生会及大学生演讲与辩论协会共同举办了淮北师范大学辩论黄金联赛,第一次将竞技辩论带入淮北师范大学,并且受到校内辩论爱好者们的热情支持,也收到了很多队伍的报名申请。在经过组委会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联赛最终圆满落幕。
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失败是成功的捷径,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明白如何更好的成功;我相信,辩论会是我矢志不渝的热爱,鞭策我不断思考、不断成长。”
道阻且艰,创业路上奋勇向前
大一时,张士保就对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有着浓厚的兴趣,到了大三,他终于带领团队“说文解字文化创意工作室”成功入驻基地,成为淮北师范大学创业学子中的一员。
作为一家以文字起家的创业团队,专业素养和文字功底是否到位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每一次创意的提出,每一篇文案的编写,每一段视频的拍摄,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付出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期能做到最好。他们对文字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吹毛求疵、精益求精的地步,当然这也是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创业态度所在。发展到现在,尽管仍然很艰难,但是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通过不断的改进,他们终将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收获人生的第一桶金。
李华锡:选择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选择的
从2017年9月至今,微博热搜榜上总能看到很多既有趣又暖心的校园新闻。这些新闻有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的话题阅读量破亿,网友讨论热烈,还有的成为了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话题性的作者,正是中国青年网科技教育中心主编李华锡。
从毕业至今,他的新闻作品已经70余次登上各类新闻热搜榜,而他,却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但在新闻媒体行业已经摸盘滚打了很多年。从校园记者到专业记者的华丽转身,他用了整整四年时间。
时间回到三年前,在淮北师范大学各种活动和比赛现场,都能看到李华锡忙碌的身影在穿梭。圆润的面庞干干净净,利落的短发整整齐齐,脸上挂着的微笑很是温暖,眉宇间还透露着的自信和从容,显得干练沉稳,坚毅憨厚。
他是美术学院2013级书法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曾担任美术学院团委副书记、校党委宣传部学生记者团团长、校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美术学院学生会记者团团长等职。曾获国家奖学金、中国电信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2014年度安徽省十佳大学生提名奖、2014年度安徽省十佳校园记者、淮北师范大学自强之星标兵等荣誉。
6次获安徽省好新闻奖,40余次参加活动、近百项荣誉、500余篇国家、省市级媒体新闻作品。在四年大学时光里,他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挚爱的新闻事业中。
梦想发芽,点滴积累成就笔杆子
李华锡在新闻方面做出的骄人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小就喜欢文字的他,文笔比较出色。高二那年,他在学校参加了文学社,担任首任社长,开设了《华锡有话说》栏目,并在全国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文章。2012年10月代表作品《俺爹俺娘》入围“世纪金榜杯”全国感恩书信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作品收录《感恩的心·珍藏版》公开发行。在大学之前,他已经成为了中国诗词协会和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中的一员。
喜欢文学写作的他,从没有想过会与新闻结缘。大一参加院学生会,本来想进办公室的他被调剂到记者团。进入记者团后,他根本不知道记者应该做什么,新闻应该怎么写,只能一点点的摸索。
一开始写新闻稿写的像散文,学校不用他的稿件。他就自己浏览学校官网新闻,看新闻专业的书籍,从模仿开始一点一点练。他还自学了《新闻采访学》和《新闻写作学》两本新闻专业教材。后来摸到了窍门,写的稿子可以发了,信心也增强不少,于是他就开始向社会媒体投稿。第一次在淮北晨刊上看到自己的稿件时,李华锡真是高兴坏了。“那是写的郜锦强教授的通讯,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整整写了一个多月。”他摸摸头笑着说。
“他虽然学的是书法学,但像是一位专业的新闻学学生。每天拿着相机到处跑,校园里面发生的事情都是他的素材,写的稿子都发表在了各大新闻媒体上。”彭伟和李华锡曾一起在校学生会宣传部工作,他说道:“学校里能够把新闻做到极致的人并不多,李华锡作为‘门外汉’却做到了。”
圆梦西部,艰苦磨练锻造意志力
“那是我向往的地方,我觉得能去一次西部是我的荣耀,这也是我奋斗的一个动力的源泉。”李华锡说。
大一,李华锡成为了薪火义务支教社的一员。薪火社每年暑假都会去西部支教。他看到往年西部支教的视频,便暗暗下定决心——要去西部支教。
2014年暑期招募志愿者,他凭借自己大一一年经验和专业素养的积攒,从几百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2014年薪火暑期支教的随行记者。在西部的日子里,李华锡白天忙于拍摄高质量的画面,捕捉感人的瞬间,晚上加紧整理素材,撰写报道,并联系媒体,及时把最新的消息发布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薪火,关注西部。
李华锡在西部的每个晚上,都是不眠之夜,稿子要写到深夜,由于当地没有网络,他就用自己的手机发邮件,因为照片格式太大,有时候一个照片要发近半个小时,他就看着照片发完,生怕睡着了,耽误了传新闻。
“在我看来,李华锡是一个不自量力的人,明明是书法学专业,却非要往新闻方面发展,但就是他这一股子执拗的脾气,让我选择了他,我相信他不服输的性格能够帮助薪火发展。”毕清钊是薪火义务支教社的社长,他告诉记者,当初刚刚大一的李华锡是去西部支教志愿者里面争议最大的一个,毕竟随行记者是一个需要专业性很强的人才能担当,但是李华锡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当初选择他,没有错。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一个月的努力下,薪火赴陇支教的事迹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安徽日报》二版和《淮北日报》头版,这让薪火义务支教社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也成为李华锡大学期间在新闻方面获得的最高荣誉。
春华秋实,敢想敢拼终圆记者梦
“刚办记者团那会,真的挺累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坚持下来了。”李华锡陷入回忆中。学校党委宣传部本来就有学生记者,但是人手少,并且新老校区分离,为了迅速准确报道好学校新闻,就需要来回奔跑,还需要协调上课时间,尽管很努力协调,有时也会报道不及时,不到位。为了更好地报道我们学校的新闻,他向当时的宣传部副部长董强老师提出了建立记者团的想法。
2014年12月12日,淮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学生记者团正式成立。相山校区、滨湖校区各设立一个分团,李华锡凭借丰富的采访经验和深厚的采写功底被选为滨湖校区团长。在其位担其责,他协助宣传部开展了学生记者团成员的选拔和培训,起草了记者团管理办法,并与其他干事积极策划、讨论,在2015年暑期设计、敲定了记者团的团徽、团训、团歌。
记者团成立一年以来,记者团协助党委宣传部在四十周年校庆、开学迎新、军训报道、运动会风采以及安徽省教师技能竞赛和许多的校园新闻报道中,发挥了青年学子的积极作用。这一年的磨练,也使得李华锡更加热爱新闻写作工作。除了传统的媒体报道之外,他还和记者团成员一起,利用淮北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这一新兴媒体平台,协助宣传部开展策划了系列宣传活动。经过一年的努力,淮北师范大学微信公众账号的粉丝数已经突破6000,单个微信点击量突破12000次,成为学校官方公众号单个微信阅读量第一名。同时在这一年,他在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安徽教育网以及《安徽青年报》、万家热线等省级媒体发稿70余篇。
和他一起共事的滨湖校区记者团副团长陈仁说道:“李华锡为了记者团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很多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写稿采访、联系外宣、社团的日常管理都耗费了他很多的心思,他是真心地对记者团好。”接手记者团后,他还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培养新人和锻造更为优秀的学生记者上。
“他改变了我的大学时光,我很庆幸能够遇到他。”作为一直跟随李华锡学习的学妹,来自管理学院2014级物流管理的吴佳丽说道,“他有活动就会带我一起去,教写稿、改稿,我很多稿子都是他给我改的。我现在也能给他改改稿子减轻下他的负担,哪怕他半夜给我发一个稿子,我也会爬起来帮他改,因为他太累了,想减轻他的负担。”而吴佳丽也没有辜负李华锡的帮助,在第十二届大学生记者峰会上,吴佳丽和李华锡获得好消息类二等奖,个人获得好消息类三等奖。
任期一年结束时,李华锡说:“现在是身体离开了记者团,但心还是在团里的。团里的事情找我帮忙我也会尽最大的能力支持。我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在记者团里,希望以后的记者团能够继续的秉持“勤勉、担当、求实、创新”的团训,做好校园新闻报道工作,传播正能量,大家见面能叫我一句学长,我就很满足了。”
行者无疆,怀揣梦想永远在路上
大学以来,采访、拍照、写稿三件事几乎占据了李华锡一天生活的三分之二,他对于记者工作近乎到痴迷的程度。每天晚上写稿到一两点,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
“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又很倔,一旦认定的事就不会轻易放弃,经常我半夜醒过来,看到他的灯还亮着,噼里啪啦的键盘声也还在响起,说句玩笑话,有时候没有听到他的键盘声,还真睡不着呢……”作为李华锡室友的欧云浩笑着告诉记者。
“很多人问我这么忙累不累,与其说忙,不如说是充实,我喜欢挚爱的新闻事业,也会义无反顾地继续走下去,它能让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不再让我大学四年的青葱岁月浪费掉。”李华锡如是说。“北京、深圳、甘肃、洛阳、扬州、凤阳……”,从大一到大四,他的脚步就没有停歇过,除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外,他还利用假期参加了很多的社会实践活动。2014年上半年,他先后作为随行记者参加了雪花勇闯天涯大学生挑战未登峰、福田青年驿站体验式采访、凤阳小岗村社会实践等活动,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从2016年3月至2016年11月,他又利用课余时间跟随淮北文化学者张秉政教授踏上了“行走隋唐大运河”主题文化考察的路程,对于文化考察,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大三暑假,他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中国青年网实习,准备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铺垫。2015年暑假已经在《淮北日报》社记者部实习近两个月的他发表了20余篇稿件,现在作为通讯员的李华锡有10余篇稿件登上了中国青年网头条,但是他依然不满足。一年的实习工作,让他收获颇丰,后因出色的表现,毕业后留在中国青年网工作。
“从校园记者到专业记者,终于圆了我的记者梦,要永远相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收到工作通知的他如是说。
勇往直前,努力工作做最好自己
李华锡虽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但他毕业工作后,依然用专业的新闻素质严格要求自己。
“对我来说,来到中国青年网工作,接触的行业又是自己喜欢的,而且能够继续和高校师生打交道,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李华锡说。
在工作中,他挖掘校园有趣事和暖心事,近三年工作中,他利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了百余篇校园正能量网络作品,并通过新闻报道为大学生提供帮助。
作品《退伍大学生拍“一个人的毕业照”,背后故事让人感动》展示了大学生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责任与担当,登上微博热搜榜和新时代榜,获中央网信办“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奖。
作品《福建两学校打官司致毕业生拿不到档案,教育部门回应》,报道了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州榕西高级职业学校打官司,导致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7届300多名毕业生拿不到档案,无法参加专业资格考试。报道在网络产生反响,多家媒体转载,最终帮助300余名大学生要回了毕业档案。通过正能量作品,为在网络空间讲好校园故事,传播教育好声音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还多次参与报道了全国两会、世界智能大会等,有70余篇稿件登上各类新闻热搜榜,多篇稿件被中央网信办全网转发,成为现象级爆款产品。
2019年2月,工作不到两年的他称为部门主编,李华锡认为,这是对他工作最好的认可。
“选择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选择的。”李华锡说,这是他从大学到工作的座右铭。他认为,虽然本专业不是新闻专业,但只要喜欢某个专业,就可以从兴趣发展为爱好,然后深入其中努力钻研,最后也能将爱好变为工作,甚至是奋斗一生的事业。
用户登录